酷趣吧

时代的烙印:大学生开学三大件变迁史

2019/9/2 10:05:10 来源: 互联网

同样是上大学,同样是购买入学装备,各个年代都有着各自的特点,烙着属于那个时代的烙印,怀旧是永恒的主题,今天,小编就来盘点各个年代的入学装备~

让我们一起看看那些年,

上大学的标配是什么?

开学“三大件”变迁史

70年代:脸盆、水瓶、被褥,在当时要花费大约几十元;

80年代:收音机、手表、钢笔,花费大约100元;

90年代:随身听、传呼机、胶卷相机,花费大约数百元;

2003年:手机、台式电脑、MP3,花费约5000元左右;

2005年:笔记本电脑、彩屏手机、PSP等,这些共7000多元左右;

2011年:智能手机、超薄笔记本电脑、单反相机,花费在万元以上;

2013年2017:iPhone、iPad、Mac“苹果三件套”平均花费万元以上;

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,还处于计划经济时期,全国人民都在追求温饱。那时候,对于很多家庭来说,考上大学是天大的喜事。

由于当时的大学生算是凤毛麟角,国家包办了很多装备,入学时,学生们基本上都是轻装上阵,学习需要的一支钢笔,生活需要的换洗衣物几乎就是全部的行李。

上世纪七十年代末,高考刚刚恢复,那个时期的大学生既十分渴望知识,也很吃苦耐劳,加上经济条件的制约,开学时,脸盆、水瓶、被褥,这些简单的日用品便成了大学生踏入校门的基本装备。

彩虹色网兜是标配

那时候行李箱还没有普及,不少同学都拿着“彩虹色”的网兜来报到。爱干净的女孩子还会带着深蓝色套袖、纯棉的白色袜子,2毛一包的雪花膏已很上档次。

八十年代,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深入,各种新鲜事物开始涌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中,上大学的装备已经不满足于单纯的生活用品,手表、收音机逐渐成为流行物品,出现在入学新生的行李中。

钢笔、收音机、手表成了新三大件

才20岁的年龄能拥有一块属于自己的手表,在当时已经相当时髦了。除了手表,收音机也成为新生入学必备品,课余时间最大的娱乐就是一群同学围坐在收音机旁收听广播。

在中山装口袋里插上一支钢笔,

也是那个年代的标志。

90年代,用磁带听流行音乐、学习是当时年轻人的潮流,随身听可谓是大学生追捧的潮流单品。

到了90年代末,能挂在腰间随时响的BB机、像砖头一般大的大哥大、时尚轻便的随身听、胶卷相机,已经成了大学生必备的“时髦电子产品”。

进入新世纪后,社会的经济水平迅速增长,家庭富裕的学生不惜在高价电子产品上“砸钱”。

从黑白屏手机、MP3、电子词典、台式电脑变迁到翻盖手机、手提电脑、数码相机等。

现如今,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,大学生们在“三大件”上的花费越来越多,要求也越来越高,比如手机必须是智能的,相机必须是单反的,笔记本必须是超薄的。

看完这些

顿时感觉自己真的是老了

随着时代的变迁,大学生的开学“三大件”也在不断地升级换代,所需的花费也是飞速增长。

热点资讯